中共广安市委
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建设重庆都市圈北部文旅副中心的决定
(2025年7月22日中国共产党广安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广安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就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重庆都市圈北部文旅副中心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走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旅产业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新高地为引领,系统部署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全市上下要增强政治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川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大任务,省委明确支持广安跨省域深度融合发展,赋予广安“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定位,《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广安加快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市委立足文旅资源禀赋,以“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居·嘉陵江畔游”统揽全市文旅工作,把文旅融合作为渝广同城化发展的特色路径,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品牌引领,做实项目支撑,加快产品升级,突出业态提质,坚定做活文旅夯实现代化广安产业基础,逐步形成涵盖全域、联动川渝的文旅发展新局面。乘势而上建设重庆都市圈北部文旅副中心,既是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务实行动,也是依托区位优势和现实基础推动市委“四大战略”走深走实的重大举措,必须扛牢责任使命、保持战略定力,做强重庆文旅主市场,培育全国文旅大市场,开拓入境游新市场,努力走在跨省域文旅协同发展前列。
广安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突出亮山亮水亮文化,做好“红色、绿色、特色”文章,推进“生态、文态、形态、业态”深度融合,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强化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擦亮“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居·嘉陵江畔游”文旅名片,坚定做活文旅,构建全域发力、区域联动、县域出彩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重庆都市圈北部文旅副中心,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更好支撑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广安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27年,建成全国红色旅游主阵地、川渝森林康养新胜地、重庆近郊休闲目的地,打造川渝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重要承载地,建设重庆都市圈北部文旅副中心取得阶段性成效,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旅游总花费分别达到100亿元、500亿元,重庆主市场来广游客达到1500万人次以上,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到2030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文旅品牌影响力、文旅产品吸引力、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重庆都市圈北部文旅副中心,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擦亮“三张名片”,塑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文旅品牌
(一)建设“小平故里行”红色文旅地标。提质升级邓小平故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动广安区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打造“小平故里行”初心之旅。保护传承红色资源。落实《邓小平故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加强邓小平故里旅游区纪念设施保护利用,持续推出精品展览展陈,以数字技术提升讲解水平和互动体验,开发思政研学课程,讲好“春天的故事”。建好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四川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加强革命文物征集、管理、保护和利用,研究阐释改革开放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串联小平干部学院、翰林院子、北山小学堂、东门码头、思源广场、邓小平图书馆等场景,形成“红色旅游+思政研学”精品线路,打造全国党性教育、红色研学目的地,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加快景城联动发展。优化完善主城区空间布局,挖掘城市文化根脉,丰富市博物馆、广安建川博物馆聚落展陈,建成广安文庙历史文化街区,提升广安不夜城运营水平,提质神龙山巴人石头城,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展现“广土安辑·思源奋进”城市精神。推动消费场景焕新提质,建设协兴老街、牌坊村、道台院子文博民俗体验区,贯通西溪河沿线城市旅游休闲带,打造賨城里、西溪峡公园等消费观光集聚区,建设官盛湖沿岸文体旅城市中央公园,实现游在景区、留在城区良性互动。实施渠江航道整治工程,完善城区段人文景观体系,丰富滨江休闲、江景夜游、民俗体验场景,有序开发奎阁半岛,拓展近水亲水乐水空间。推动环主城区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结合区域、环主城场镇村庄与邓小平故里旅游区空间联动,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延伸文化体验,推进红色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拓展城乡文旅融合发展空间。以环主城区种植基地、农业园区、加工物流中心为平台,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打造近郊都市田园体验区。
(二)建设“华蓥山上居”森林康养胜地。推进华蓥山川渝文旅一体化发展,建设川渝地区森林康养旅游名山,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华蓥山上居”归心之旅。发展康养旅居。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构建华蓥片区治愈系、邻水片区牧野系、前锋片区森养系特色民宿体系,加快建设红岩美村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太阳谷温泉康养度假区、四方山康养旅游度假区,有序推进太阳坪康养旅游度假区建设,发挥“天然氧吧”生态优势,丰富健康疗养等业态,打造“华蓥山居”全国美好山居生活样板。拓展户外运动。规划建设山地公园、滑雪基地、滑翔伞基地,原真性开发石门子徒步环线,推出山地越野、山体攀岩、低空飞行、漂流溪降等项目,提质华蓥山石林、天意谷、黑龙峡、熊猫苑、欢喜坪等景区景点,培育“春踏青、夏避暑、秋登高、冬玩雪”四季旅游产品,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提升文化内涵。挖掘用好华蓥山起义、红岩文化、三线文化的精神内核、历史价值,加强《新华日报》纸厂旧址等文物保护修缮,深化华蓥山地质构造、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展生态科普研学,展示华蓥山雄奇峻秀风光,串联红色遗址与绿色景观,实现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交相辉映。
(三)建设“嘉陵江畔游”人文风景廊道。建设“千里嘉陵、广安最美”示范段,联动上下游地区共建国家级旅游风景道,打造“嘉陵江畔游”赏心之旅。培塑沿口古镇核心IP。活化千年水埠历史记忆,深度挖掘船帮文化、市井生活、传统建筑等文化内涵,推进沿口古镇三期项目建设,建设特色民俗街区,复原古码头、老商铺、船帮驿站、川剧茶馆等历史文化场景,丰富“嘉陵夜生活”消费业态,联合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共建写生基地,建设江湾湖畔特色古镇。打造嘉陵江百里画廊。提质宝箴塞、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区、龙女湖旅游度假区、岳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低坑大瀑布等景区,建成曲艺百花园,打造全国曲艺展演展示交流平台,扮靓嘉陵江人文岸线。建设国家级水上运动基地、升级武胜骑跑基地、开通嘉陵江低空观光航线,打造水陆空立体休闲运动体验产品。联动嘉陵江、渠江文旅资源,协同推进“千里嘉陵”“渠江巴韵”旅游风景道建设。联动开发精品线路。提档升级游船码头,推出主题游轮,开发演艺、研学等旅游产品,打造水上观光游、水上夜游、水陆联程游等消费热点。开通广安至重庆、南充游轮航线,串联阆中古城、合川钓鱼城、重庆洪崖洞等景区景点,共推水上精品旅游线路。
(四)实施文旅品牌推广计划。系统阐释“三张名片”内涵,精彩呈现“红色养心、绿色养身、特色养眼”体验,全力打造“小平故里·安逸广安”文旅品牌。高质量办好华蓥山旅游文化节、嘉陵江端午龙舟赛、广安龙安柚文化旅游活动,围绕“四季七节”等重要节点推出特色文旅活动。整合用好“报台网微端”全媒体资源,突出新媒体传播,积极引导全员参与,实施文旅达人养成计划,发挥网络名人积极作用,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形成网络传播热流。加强目标客群分析研判,精准营销重点客源市场。拓展线上线下旅行商合作,提升引客入广规模和效率。用好广渝、广蓉、广深、广浙、川港(广安)“五大开放平台”,深化文旅宣传互动,推进与法国蒙达尔纪市、韩国龟尾市等国际友城常态交流,加强国际文旅合作。
三、坚持“四态”融合,增强文旅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厚植生态本底。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生态廊道综合治理,实施嘉陵江、渠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和湿地修复工程,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和古树名木保护,巩固海绵城市建设成果,加快建设西溪河幸福河湖,系统推进美丽山川、美丽河湖建设。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传承、生态价值转化利用,开发森林康养、湿地观光、动植物观赏等怡心治愈特色项目,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绿色低碳文创等生态产品,提升“华蓥山”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
(六)强化文态铸魂。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加强广安白塔、冲相寺摩崖造像、安丙家族墓群等重点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强化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利用,创新“工业+科技+旅游”模式,打造“三线记忆”文旅IP。强化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支持华蓥山滑竿抬幺妹、云童舞、婚嫁歌、宕渠双竹连响、邻水手掌木偶戏、武胜剪纸、岳池米粉等非遗项目创新转化,培育“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品牌,加强特色文创产品创意开发,做强广安文创品牌,推动非遗进景区、进街区、进校园,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创演,推出一批文学、影视、舞台艺术、视觉艺术优质作品,争创国家级、省级奖项,高质量承办第十二届中国曲艺节。
(七)注重形态塑造。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系统优化城市轮廓,合理布局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公共服务等业态空间,扮靓城区街道、广场、公园等重要场景,打造城市景观小品,植入特色文化元素,提升城市颜值与内涵。加强乡村风貌规划引导,结合自然肌理和传统文化,推进村庄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科学谋划乡村建设空间布局和建筑文化形态,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塑造景区特色风貌,推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主题文化和谐统一,打造融入环境、契合主题、彰显文化底蕴的空间视觉形态。
(八)突出业态培育。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丰富多元化、特色化、高品质产品供给。推进“文旅+研学”,开展研学旅游基地提质行动,培育星级研学旅游阵地,积极发展红色文化、国防教育、生态科普、文博非遗等研学旅游,塑造游学广安知名品牌。推广跟着演艺赛事去旅行,引进高水平演艺赛事活动,支持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影视节、动漫秀、电竞赛,持续引进特色文博大展、品牌体育赛事,高质量承办四川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提升广安马拉松赛国际化品牌水平,发展本土特色演艺、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乡村文旅业态,培育创意农业、田园休闲、农事体验、非遗手工、乡村体育等特色场景,开发乡村文旅特色产品,做优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农文旅融合重点镇(村)。强化科技赋能,规划建设数创演艺产业园,培育影视动漫、游戏电竞、数字创意、网络视听等产业,推广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创新发展数字文博、线上展演、云上旅游等新业态,探索发展全域智慧旅游。
四、强化渝广联动,推进跨省域文旅协同发展走在前列
(九)构建协同发展格局。完善跨区域文旅协同发展联席会议机制,高水平编制“十五五”文旅发展专项规划,推动全域纳入重庆“十五五”文旅专项规划,促进政策协同、产业协作、工作协调。共同推进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大华蓥山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区、明月山森林康养示范带等项目建设。深化“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连片保护和协同研究,推进大良城、武胜城联合钓鱼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川剧、川菜、川江号子、曲艺等两地同根同源非遗项目研究保护和传承利用。建立健全沟通联络、联合执法、旅游客团信息共享、联合应急救援等机制,共同维护渝广文旅大市场良好环境。
(十)共拓互推客源市场。推行渝广市民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同城待遇”,联合推出畅游“重庆都市圈”“惠民一卡通”等产品,开通重庆主城至广安定制旅游专线,落实渝广高速通行费减免政策,增强渝广游客互动往来,做大做强重庆文旅主市场。积极参与重庆与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都市群文旅合作,共推小平故里—红岩魂红色旅游、大华蓥山森林康养旅游、嘉陵江山水人文旅游等精品线路,大力培育全国文旅大市场。争取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建立入境游渝广联动机制,融入川渝共建国际消费目的地体系,打造国际化品质服务窗口,争取境外游客渝进渝出、蓉进渝出“客源共享”通道覆盖广安,积极开拓入境游新市场。
(十一)共塑区域特色品牌。强化渝广红色文旅合作交流,常态化运行渝广红色旅游低空线路,共推“伟人将帅故里行·川渝联线”品牌,联合渝中区、沙坪坝区打造红岩文化公园、弘扬红岩精神,支持广安区和渝中区深化文旅合作。依托环华蓥山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共塑华蓥山“巴渝雄山”品牌。依托明月山文化旅游联盟,提档升级五华山旅游景区,推进明月山西麓文旅示范带等项目建设,打造川渝地区微度假休憩地,共创明月山区域文旅品牌。强化毗邻地区交流互动,推动搭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平台,支持共同举办中省重大文旅展会、节会,共建区域特色活动品牌。
五、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游客体验感满意度
(十二)完善文旅基础设施。推动传统旅游景区强基焕新,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和数字化建设,科学布局旅游驿站、观景平台、停车区、充电桩(站),完善提质安全应急、医疗救援、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加强日常维护管护。推进华蓥山严家河水库等项目建设,提升景区景点运行保障能力。完善“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实施交旅融合建设行动,推进广安机场、西渝高铁、南充至广安铁路、渝广同城大道等大通道项目建设,打通华蓥山—重庆金刀峡、五华山—重庆长寿湖等跨省重点旅游通道,畅通县域旅游交通网络,配套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公路,推动建设高速公路特色主题服务区,完善落地自驾服务体系,优化市域公交旅游专线、客运旅游班线、景区小交通,提升旅游目的地通达性、便捷性。提升旅游住宿品质,引进高品质酒店,培育文化主题旅游饭店,构建酒店、民宿、青年旅社、房车、帐篷等多层次住宿体系。支持黑龙峡、沿口古镇等创建4A级景区,支持四方山康养旅游度假区、太阳谷温泉康养度假区等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培育一批3A级景区,积极创建国家旅游名县。
(十三)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完善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健全文旅服务标准,提升市民文明素养,涵养城市人文气韵,常态化开展“广安红”志愿服务,联动推出暖心宠客措施,打造主客共享服务品牌。建设集景区景点、美食住宿、文体空间、休闲购物、在线营销、政策快享、应急管理等于一体的数字文旅平台,提升文旅服务智能化水平。优化入境旅游预订预约、多元支付、语言交流等服务体系,大力营造国际化、便利化旅游环境。加强文旅市场监管、行业信用、安全预警监测等体系建设,强化文旅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完善涉旅投诉高效处理和反馈机制,提升文化旅游领域综合治理水平。
(十四)丰富多元消费供给。推进文体商旅融合,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银发经济、首发经济、假日经济、低空经济、票根经济,打造特色美食街区、文创街区等消费新场景,推动吾悦广场、一品天下等重点商圈创建消费集聚区,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贯穿全年举办消费周、消费月、消费季“广购好物”活动,鼓励景区推出积分打卡、门票减免、联合折扣等优惠促销措施,支持发放文旅消费券。加强与头部社交媒体、线上文旅服务平台等合作,规范提供参与式、沉浸式体验和个性化、深度游定制服务,满足游客群体情绪价值。
六、深化改革创新,激发文旅融合发展动能
(十五)做强市场主体。突出高能级主体培育,支持重点骨干文旅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育头部文旅企业,培育一批运营管理、营销策划、演艺赛事、数字文创等领域链主企业,梯度培育中小文旅企业。分类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坚守公益属性,鼓励有条件的开展文化文物知识产权(IP)开发、文创品牌运营,健全文化事业单位收入正常增长和分配激励机制,“一馆(团)一策”制定差异化绩效考核薪酬激励办法,将文创、增值服务等收入作为核增绩效工资经费来源。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国有文艺院团,提高创演质量和管理水平。深化国有景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景区市场化运营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文旅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严格落实文旅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落实“最小打扰”原则,依法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十六)深化要素改革。强化财政金融支持,设立文旅产业发展专项激励资金,围绕品牌培育、宣传推广、消费促进、文创开发、文旅人才等方面制定激励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推出适配性金融产品,用好担保、贴息、保险等政策工具,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文旅产业发展。支持包装储备重点文旅融合项目,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及资金支持。强化重大文旅项目用地保障,落实文旅用地保障支持政策。实施“小平故里英才计划”,完善急需紧缺文旅人才引进、培养、任用等机制,支持市内高校文旅专业学科建设,引导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文旅人才培养,加强从业人员培养管理,打造高素质文旅人才队伍。
(十七)完善推进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程序调整组建市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健全重大文旅项目协同推进机制,完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建立市县一体、部门联动、政企协同文旅宣传推广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政府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主体责任,提高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半拉子工程”,以务实作风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